【聯合晚報/記者王彩鸝/台北報導】

大學甄選入學逐年擴大名額,卻驚傳造假弊端,甄選制度的公平性與公信力遭受質疑,各大學對此反應不一,有的呼籲社會各界不該因噎廢食,但有人認為,台灣社會家長和高中追逐升學成績的迷思不改前,難以防範人為弊端,應重新檢討甄選入學制度。

甄選入學比率居各大學之冠的清華大學,有六成六的新生是經由甄選管道入學。清大教務長陳信文坦言,清大多年來都未抽查考生的備審資料,只有在翻閱資料時,若發現考生有資料漏交或資料內容矛盾時,才會進一步詢問高中端,但清大辦理甄選入學多年的經驗,從未發現有考生造假。

陳信文表示,甄選入學確實可以選到優秀學生,傳統筆試不見得能考生學生真正的程度,清大二階段面試非常嚴謹,考生書面資料是否找人捉刀製造,難逃面試教授的法眼,清大不會改變目前甄選入學和指考分發二比一的比率。

台科大今年甄選入學有6000多人報名,校長陳希舜表示,台科大會要求看高中成績,因為三年的在校成績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穩定度,而升學考試只考少數考科,只要補習就可拚出成績,他認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無缺,不能因此因噎廢食,而走回傳統聯考登記分發的老路。

但另一所國立大學不願具名的教務長則憂心說,在家長和高中拚升學績效的風氣不改之前,甄選入學是屬於較不嚴謹的入學制度,名額一再擴大,很難防範人為的弊端。他指出,台清交等頂尖大學,尤其是醫學系甄選入學的名額放愈多,人為弊端恐防不勝防,也影響指考考生的權益。

他更指出,私立高中家長會的力量很大,也可能影響在校成績的評分與排序,建議教育部在沒有完善配套之前,甄選入學政策要審慎評估,不宜冒然躁進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茂茂甄測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