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╱陳超明/實踐大學應外系講座教授(台北市)】
私立大專院校經營日益困難,經建會副主委吳明機提出,要讓私校轉型,和外國大學合資,在台灣設立分校,爭取境外學生。這項構想雖可為私校開一個管道,但亞洲鄰近國家都早已展開這項做法,台灣恐怕為時晚矣。
幾年前,國外學校爭取到台灣,希望爭取台灣私校的校地及行政支援,當時就是教育部太保守,認為會搶了台灣學生,不利台灣高等教育發展。這種保護心態,根本是錯誤的。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裡,外國大學有太多的選擇,鎖國心態只會讓台灣邊緣化。開放國外大學來台設分校,應該是刺激國內的頂尖大學,讓他們與國際名校競爭,不是拯救經營困難的後半段私校。
另現行私校法規定,大學院校校地面積不得少於五公頃。這是用中小學的概念,才認為大學也需要有運動場地。具啟發力的教授、先進的教學軟體設施與研究能力,才是大學競爭的利器!國外很多名校在都市裡,根本不可能也不見得需要有廣大的校地。
多年前,我當政大英文系主任時,美國波特蘭一所私立大學來談在台灣設分校,尋求我們的合作。然而,礙於僵化的大學法令,教育部只願意承認雙聯學位,也對校地設限、也不准外國人到台灣辦校。後來我擔任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時,也曾規劃公企與紐約卅立大學合作,讓公企中心的部分空間做為該校的分校,但教育部認為國外大學教授不能在台授課,也不能有分校。之後,這些學校都去大陸、新加坡、韓國設分校,台灣已錯失了國際發展的先機。現在談開放讓國外名校設分校,我覺得晚了,如何與亞洲其他國家、甚至阿拉伯的一些國家競爭呢?我們吸引他們的地方為何?冀望經營困難的私校,吸引國外名校,不知邏輯為何?
台灣的私校要轉型,應該是朝專門學院或學校,以專業特色為主發展。學校可以與產業合作,訂定人才任用合約,招收為產業量身訂作的專業人士,如動漫人才、倉儲人才、車床母機設計人才、寵物美容專家等,強調技術及專業的高等技術人員培訓。少講理論,發展以實作為主的一年或兩年專門學校,不以學位,而以專門證照及職場保證為畢業標準。同時,也可以轉型如外貿協會那種外文人才密集訓練班,這樣才能吸引台灣及亞洲學生,開創台灣與國際競爭的契機,也才能帶來私立大學的春天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