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【聯合晚報╱記者游婉琪╱台北報導】

大學老師感嘆,越來越多大學生上課表現有如人形墓碑,讓台上老師痛苦萬分。圖片來源/聯合報系資料照
教育部委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高等教育評鑑論壇,今天以「學生學習成效」為主題,邀請大學師生暢談大學課堂經驗。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林從一直言,現代學生上課時越來越像「墓碑」,老師就像對著牆壁在講課,一旦台下學生沒有學習動機與反應,老師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成效。

林從一表示,課堂上學生的反應,對大學教授而言,就像是「立即且殘酷的裁判」,越來越多大學生上課表現得像人形墓碑般,讓台上老師痛苦萬分。他認為,學生課堂上不一定要踴躍發言,有時光從眼神發光,就能讓老師感覺到信心與熱忱。

林從一多年推動通識教育,他舉例,過去環球科大有位老師開「應用文」課程,九成以上學生來自功能失調家庭,一上課10分鐘,全班睡倒三分之一。原本老師以為是自己教學內容不夠扎實,結果「課越教越多、學生越睡越快」。

最後他發現問題所在,便大幅刪減課程內容,只留兩大主題,一是請學生提筆寫家書、貼上郵票寄回家給父母;二是帶領學生讀孝經。結果意外接到許多學生家長來電,表示沒想到多年未跟父母說心裡話的孩子,居然也有寫家書的一天。學生也課程中,學到應用文以外的生命教育。

林從一認為,要引發學生學習動機,不等於要老師扮小丑、說笑話,或辦校外教學。教師設計課程時,應該以學生為本位,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,自然比較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。

義守大學國際長危永中也坦承,上課時常有「面對牆壁說話」的感覺,但自從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後,陸生一進教室都搶著坐第一排,起初還會造成台灣學生排斥反感,後來情況開始改變,台灣學生也會選擇坐第一排,甚至跟陸生討論激辯,增加課堂互動。

政大教務長詹志禹則說,能維持熱情的教師,多半是在教學過程中,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改變,並與學生相處良好,從學生的回饋感受工作的價值。反之,如果在教學或論文寫作過程中,教師感受到的是被強迫或利益交換,大學學術工作其實「蠻苦的」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茂茂甄測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