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       

【聯合報╱記者鄭語謙/台北報導】

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。 圖/張松彬提供
植物也有「優生學」。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(參與國際團隊進行番茄基因組解序計畫,各從野生種和溫室種番茄中找出最強的優點,進行「基因拼圖」,讓育種家根據「拼圖資料庫」,種出更鮮甜,還能抗病蟲害的最優秀新品種番茄。

這篇文章成為五月卅一日出刊的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的封面文章。番茄基因組解序團隊集結英、美、韓、中國大陸等十四個國家、三百多位科學家,經過十年,終於完成番茄栽培種與野生種基因組解序。團隊從十二對染色體中找出約三萬五千個基因,一一定位每個基因的優劣,從中搭配出不同的組合拼圖,作為改良品種的根據。

成大教授張松彬撰寫「國際番茄基因組解序計畫白皮書」中台灣茄科計畫的章節,成為該計畫唯一的台灣科學家。

張松彬表示,研究團隊發現,溫室栽培的番茄雖然比較大,但必須噴灑農藥且外皮容易受傷;野生番茄雖小,卻能在嚴酷的環境下存活。因此從南美洲找尋原生種的野番茄,再和現有番茄基因比較,找出優劣基因,用來改良食用番茄品種。

張松彬說,基因改造使用細菌讓植物染病,藉此移植特定細胞到植物身上,較令人憂慮;基因解組則是將不同品種的植物交配,就不會有基改作物衝擊健康的疑慮。

張松彬表示,團隊正想辦法讓燈籠草與番茄結合,讓蕃茄可以和玉米一樣,外皮有一層葉子包覆,果實就不容易受到蟲害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茂茂甄測站 的頭像
    茂茂甄測站

    茂茂甄測站|甄試入學的好幫手

    茂茂甄測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